close

  昨日上午,省政協舉行“我省高職人才培養如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界別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姚志彬出席會議並講話。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科教衛體委員會主任楊興鋒主持會議。
  2012年,廣東高職院校共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57.97%,招生26.55萬人,占全省普通本專科招生數的51.97%。這意味著,我省高職院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已超過全省高等教育的半數。然而,財政投入不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成為我省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
  姚志彬在會上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占據我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助推我省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省應加強規劃引導和資金投入,增強服務轉型升級能力,調整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高技能人才結構,探索高職教育發展的新路子和新辦法,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狠抓“雙師型”人才培養,加快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形成有利於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環境。
  南方日報記者 賴競超 雷輝 實習生 梁欣瑩 通訊員 王光飛
  關鍵詞
  生均撥款
  現狀:我省僅7所高職納入生均撥款試點
  “我省高職教育發展,無論是院校總數還是在校生總數,均位居全國前列,但高職院校的生均撥款卻和一些省份沒法比。”在昨日座談會上,省政協常委、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孫平提出,要儘快實現我省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全面覆蓋。
  據瞭解,早從2008年起,我省高職院校的生均撥款制度就開始試點,但至今依然沒有全面實施。省財政廳副廳長沈梅紅介紹,目前全省有7所高職院校納入生均撥款試點,覆蓋全省高職院校在校生數的50%。
  相比之下,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新疆等10省區市已經制訂實施了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
  應對: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生均撥款標準
  面對廣東被“甩”在後面的現狀,孫平表示擔憂:“如果還不儘快實現生均撥款全覆蓋,我省高職教育將很難發展。”
  他認為,可以對原有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項目進行重新洗牌,擴大對高職院校的投入比,或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增加投入。
  對此,沈梅紅回應說,至今我省只在部分高職院校試點生均撥款制度而沒有全面鋪開,問題不在資金不足,而是生均撥款標準制定難。“因為有的學校生均撥款標準只需定在2800元,甚至2300元即可,但有的院校卻要高達2.8萬元,差別很大,給廳里制定標準出了難題。”
  在2008年,省財政廳制定的高職生均撥款標準是不低於本科院校生均撥款的50%。當時是3300元,現在已提高到4000元左右。
  沈梅紅表示,現今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全面實施已是大勢所趨,中央正計劃制定出台高職院校生均撥款的相關要求。省財政廳將加快步伐建立全省的生均撥款標準。“鑒於各高職院校的辦學情況存在差異,我們準備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
  關鍵詞 專業設置
  現狀:工科人才供不應求
  根據省政協委員視察團對全省45家公辦高職院校負責人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僅有20%的受訪者認為學科專業已經適應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認可或基本認可高職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能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也僅占37.8%。
  “近年來廣東省工科人才供不應求,文科人才過剩,對於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製造業大省來說比較嚴峻。”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督導吳潭偉表示,目前全省高職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現象突出。
  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發展速度不敏感,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滯後。
  建議:對人才過剩專業預警
  為改變目前“企業招不到人,學校人才無處可用”的困境,吳潭偉建議,高職專業設置不能僅靠指導性意見,省直相關部門應出台更具剛性和約束力的政策,調整高職院校工科和文科專業的招生比例,“對一些明顯‘產能過剩’的專業應予以預警、調整,甚至停辦。重點扶持一批市場需求量大和實用型的工科專業。”
  關鍵詞 “雙師型”教師
  現狀:企業人才進不來,學校教師出不去
  去年,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省教育廳等聯合制定了《廣東省“強師工程”實施方案》,方案規定,到2016年,全省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比例要達到80%。
  據統計,全省高職院校3.03萬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46%,具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占42%,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占33%。
  昨日座談會上提出,目前我省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難題是:“來自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進不來,學校需要到生產一線和在職培訓的教師出不去。”
  孫平認為,從企業引進骨幹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教師很難,因為省里並沒有制定企業技術骨幹到學校擔任教師的職稱轉換政策。
  建議:打通企業人員職稱和教師職稱銜接通道
  孫平認為,只有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才是可行之道。具體做法可以通過規定教師隊伍中企業骨幹教師比例,比如一個專業里5名老師中至少有一名要從企業來。
  省政協委員、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院長劉惠堅則在會上說,實踐表明,企業大都不願意“放走”技術骨幹。因此更可行的方式應該是讓企業骨幹充當學校“兼職教授”。
  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高職院校從企業引進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專任或兼職教師,是當前的重點也是難點。“一是高職院校引進企業骨幹的入口問題,一是企業骨幹進入校園的上升通道問題,即專業技術職稱和教師職稱如何銜接。還有就是企業人員兼任教師涉及到報酬和合法性等問題。”  (原標題:狠抓“雙師型”人才培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ktdt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